close

  7月3日傍晚,陽山縣太平鎮沙陂村的劉大嬸仍然在自家的2畝農田裡忙活著,她說:“雖然早稻收成已經沒了,但是新種下去的秧苗長勢不錯,還好是兩季稻,有傷心的時間還不如努力種晚稻。”
  7月1日至3日,記者走訪了在這次“5·22”洪災中的重災區陽山縣三鎮七村,對當地災後重建工作進行了實地調查。在政府部門補貼、親朋好友互助下,不少全倒戶已經開始重建新家園,水毀農田也陸續進入新一季的生產。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袁乙千 特約通訊員 唐志榮 陽山報道
  暴雨襲擊
  倒塌房屋2523間
  記者通過陽山縣政府統計數據瞭解到,5月22日凌晨3時至24日11時,陽山縣中南部地區持續特大暴雨,洪災造成全縣12萬群眾受災,受浸房屋2.3萬間,倒塌2523間。
  在陽山縣七拱鎮和平村,許多村民家門口都擺著成堆的木材和石磚,毛華和毛振興兩兄弟正汗流浹背地忙著重建新家。“老婆去世,兒子還在上學,現在家裡的三間房子都被衝倒了,第一筆建房費已經拿到手了,我們也在想別的辦法籌錢,畢竟不能光靠政府。”弟弟毛振興說。
  此次洪災中,最大雨量出現在七拱鎮,全鎮615間房屋倒塌,115戶全倒戶,其中和平村有15戶。七拱鎮副鎮長黃繼旺說,“由於全鎮居民都按2元/戶投保了住房財產保險,所以這些全倒戶現在有7000元的保險補貼。但是這點錢對於房屋重建來說是杯水車薪。”按現在的市場行情,如果要建100平方米的房屋,成本至少750元/平方米,除了住房財產保險和民政部門補貼,其他就要自己籌款。民政部門的補貼暫時還沒有到,自籌部分對於像毛振興這樣每個月只能打點零工的全倒戶而言是筆不小的費用。
  7月1日下午5時半左右,在七拱鎮以東的杜步鎮新圍村小組,李志彪的姐夫正在幫他修建新房的化糞池,而此時李志彪本人正在外奔波,為建房籌款。據杜步鎮陳鎮長介紹,李志彪的三間房全部倒塌,就地重建的房屋面積有八九十平方米,由於該鎮所有的建築材料(如石磚、水泥等)都需要從外地專門運來,所以運輸成本更高,房屋重建需要1000元/平方米(含材料、人工費)。
  在杜步鎮,像李志彪這樣的全倒戶有41戶,他們分別在親戚家、村委會、計生辦等地暫住,有2戶住在敬老院,金雞村小組的梁炳便是其中之一。五保戶梁炳已經60多歲,2間黃色的泥磚房經過洪水的浸泡沖刷,已經只剩下殘垣斷壁。村民告訴記者,梁大爺曾住在右邊的房間,在現場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內堆放的木柴,值得慶幸的是,在房屋倒塌之前,當地村幹部已經將梁大爺轉移到了敬老院,未造成人員傷亡。
  同為五保戶的駱學家住太平鎮沙陂村,已拿到了1.5萬元的危房改造專項基金,看著政府幫他快建好的新房,他感慨:“我70歲了,第一次見這麼大的洪水。多虧國家的政策好,還給我們發了補貼。”村支書告訴記者,對五保戶政府都有妥善安置,建房不用他們自己出錢。
  田毀稻損
  滾滾泥沙覆蓋農田
  七拱鎮副鎮長黃繼旺告訴記者,作為全省名優產品的七拱大米原產地,在本次洪災中損失慘重。全鎮的農作物總受災面積48793畝,其中水稻受災面積20315畝,水毀基本農田10097畝。受災作物除水稻外,還有玉米、淮山、花生、水果等。
  70多歲的毛福坐在剛被洪水淹過的農田旁邊,摘下一把稻子,剝開稻殼,無奈地搖了搖頭,“唉,別看這些稻穗看上去沉甸甸的,實際上許多都是癟的穀粒,因為正好趕上抽穗期被洪水浸泡了整整兩天,現在沒有漿,肯定得減產了。”在毛福身後,是其弟毛華和毛振興被洪水衝倒的兩棟土坯房,現在正在重建。據七拱鎮和平村唐書記介紹,和平村田心村小組共250畝水稻全部失收。
  相比之下,七拱鎮西路村的糧食受災情況則更加嚴重,該村邱書記表示,在全村的2000多畝土地中,有近700畝絕收。另外,太平鎮湖洞村沙洲村小組有140畝農田被泥沙覆蓋一米以上。
  7月2日上午,在七拱鎮岩口村洞尾村小組,記者看見成片的農田被泥沙掩埋,田邊的水槽被損壞,不遠處是3個已經清理出來的巨大的沙堆。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該鎮有兩個村共幾千畝土地全部被泥沙覆蓋,必須用推土機把半米多高的泥沙推走,才能看見原本的土地。
  記者從陽山縣新聞信息中心瞭解到,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全縣受災農作物中已有4.2萬畝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採取了洗苗、扶正、培土等補救措施,已補種改種農作物近3000畝。
  自力更生
  重建搶修公共設施
  “村裡一共有70多個灌溉設施,有51個被沖毀了,要想儘快修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堤崩塌之後沖毀了道路,現在那條路有一段都是後來水泥補好的。”西路村村主任指著河邊一條村莊的主幹道告訴記者,該村災後重建中最困難的就是公共設施的恢復。
  七拱鎮西路村的西路橋建於50多年前,原本橋身有5個橋拱,有3個橋拱被沖毀。記者在現場看到,村民已將該橋被沖毀部分臨時用泥沙填滿,以便短期內通行。橋下的沙河在漲水過程中將河底的石頭都衝上了岸,原本的農田如今已經被大大小小的石頭掩埋,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河邊原本竟是稻田。
  像西路橋這樣毀於此次水災的公共設施還有很多。太平鎮僅大橋就倒了5座,公路多處塌方;杜步鎮3條河渠被毀、河堤多處崩塌;湟川村的水壩湟川陂建於上世紀70年代,現在已經嚴重受損;七拱鎮和平村的上圳橋也在洪水中被衝垮。
  為了保證對面村莊的供水,村幹部游泳到河對面,為上圳橋兩端接上了一根藍色的水管。黃鎮長介紹說,道路、橋梁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主要面臨著兩大難題:運輸難和請工難。有的村莊道路尚未完全清理乾凈,運送建設材料的大貨車根本開不進去。
  在合上村,修路用的沙子沒有地方放,只能堆在農田上;許多村民外出打工,人手極為短缺,因此請工價格較高,一般為大工150-180元/天,小工100元/天。現在村鎮幹部都全部上陣了,一些農村老人也自願參加勞動。七拱鎮已組織大型機械16台搶修水毀水利工程,共搶修填築七拱河河堤西塘段800多米。此外,鎮政府還投入資金購買水泥300多噸,鼓勵群眾積極自籌砂石,搶修小陂頭小水利,開展清淤大行動,已清淤灌溉渠道近56公里。
  太平鎮白沙河沿線的機耕路寬3.5米,旁邊的水渠和道路全部堆滿了1米多高的淤泥和石頭。太平鎮黨委書記莫小玲告訴記者,他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淤泥挖出來沒有地方放。
  “放到屋邊住戶不願意,放到農田農戶要賠償,放到路面路就走不了,但是要通路就必須運走這些淤泥,所以我們只能暫時租用農民的山場堆放這些淤泥。但需要運走的淤泥不是一車兩車這麼簡單,整條路的淤泥都得運走。我算過,要運走一公里這樣的淤泥,包括人工、油費等,至少需要40萬元。”莫小玲介紹,幹部們清理淤泥的時候,有的地方泥沙都沒過人的腰部。
  恢復生產
  急需大量財物支持
  5月22日到24日三天之內,白蓮片區降水量約500毫米,半年的降水量都比不過這3天。洪水均深六七米,最深的地方有10多米,水淹過2樓的窗戶,形成一個巨大的石崆湖,相當於3個杭州西湖那麼大。
  在白蓮片區,太平鎮湖洞村村支書黃金形拿起一支竹竿隨手插進田中,竹竿足足陷入淤泥半米多。
  他說,6月4日水還是很深,省領導當時就是坐衝鋒舟到這裡的。湖洞村沙洲村小組的黃運樓組長告訴記者,“小組共有26戶,每戶損失有3萬到5萬元,政府現在給了一些大米,村民們不會挨餓,大家發愁的是田都給埋了,以後怎麼辦?”記者看到,黃運樓身後的山體露出了大片黃色塌方區域,像是災後留下的巨大傷口,田裡的泥沙就是從那兒衝出來的。
  莫小玲表示,處理水毀農田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用車、人將泥土運走,另一種是不運走泥土,但要請技術專家將土質改良,可以換成蓮藕或其他適合栽種的作物。“全鎮3.5萬畝水田中有約2500畝不可復耕地,我們幫一些農民救回來一些土地,但有些地方泥土太深,還是無法復耕。”
  七拱鎮已經制定有效農業生產救災復產技術措施,印發了洪澇災後種植業生產恢復生產措施7000多分給農戶,指導他們生產自救,組織鎮村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進行復產指導。
  “災後重建不能盲目求快!“陽山縣住房與城鄉建設局的張文育副局長告訴記者,以建房為例,災後的房屋重建分為就地重建和選址另建兩種,選址另建要先等水務局確定防洪標高,住建局才能進行規劃。
  莫小玲告訴記者,太平鎮已經在水利、道路、橋梁等公共設施建設上投入100萬以上。“超過5000元的水利工程項目需要上網招標,至少需要有6個機構來競標才能開標。有些工程還沒開工不是我們不想乾,而是程序問題,這些都是專款專用,以後要審計的,我們一方面為群眾著急。一方面也要按上級指示做好法律程序工作。”
  莫小玲表示,許多橋梁受損後,村民立即臨時搭建好便橋,供人車暫時通行,但這不是長遠之計。在太平鎮倒塌的五座大橋中,有三座橋需要征求到省、市、縣的專款資金才可以立項,因為橋梁、公路這些大型公共設施的重建耗資巨大,單靠太平鎮的財力難以解決。
  在七拱鎮採訪時,記者瞭解到全鎮居民都購買了2元的住房財產保險,然而太平鎮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據莫小玲介紹,前幾年太平鎮家家戶戶也都會購買住房財產保險,但一年下來,群眾發現索賠的手續很繁瑣,賠償金額也不高,所以購買該保險的人數大幅下降。
  2013年,太平鎮全鎮4萬多人中只有20多人購買了保險。全倒戶賠得比較多,非全倒戶則按面積賠償,需要鎮、村出具鑒定意見,經過縣裡蓋章加意見,層層手續來回幾個月甚至半年都不一定批得下來,這也影響了重建進度。另外還有一些村民受農村風俗習慣的影響,部分全倒戶存在擇日開工的習俗,為選擇吉日而導致不能及時開工。
  搬入新居
  趕在冬天來臨之前
  莫小玲笑稱,自己天天在找各種路子,到處去“化緣”。她說:“希望今年國慶節前大部分災民建好新房,2015年元旦前搬入新居,這時候臉皮不厚一點不行了。”
  七拱鎮副鎮長黃繼旺對全倒戶的自籌款十分擔憂,“家庭經濟條件寬裕一點的村民早就換了新房子,這次的全倒戶正是因為家裡沒錢才一直住在土坯房裡,他們有的是殘疾人,有的則身患重疾。這些人本身就是弱勢群體,他們都沒有能力自籌建房費用。”
  陽山縣民政局副局長李永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全縣213戶全倒戶來說,現在幫助他們重建家園籌措資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配套資金,中央、省、市、縣四級的補助資金不少於2萬元;二是儘量列入農村泥磚房改造的補助範圍,每戶補助1.5萬元,約有15%的全倒戶列入此補助範疇;三是設立了“5·22”洪災中全倒戶重建家園項目扶貧資金,重點幫助低保戶、五保戶。
  莫小玲告訴記者,幫助災民進行房屋重建的資金來源有幾個,除了民政部門的專項配套資金外,鎮政府和農民要自籌一部分,另外還要依靠社會力量捐贈。按政府規定,每一個全倒戶由一名領導班子成員、一名駐村幹部、一名村幹部包乾。鎮裡面不同的領導都有各自負責的區域,每個人都要儘量為災民多籌款。
  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莫小玲專門準備了許多受災時候的照片、視頻和文字材料,準備去給一些對口扶貧單位做介紹。“只要有一些企業老闆或社會人士過來,我都會跟他們說鎮里還有多少房子沒有建好,希望他們能提供幫助。以前還有在我們這裡種果樹發財的老鄉,我就給他看水災的材料,看能不能幫幫父老鄉親們,能籌一點是一點,辦法總比困難多。”  (原標題:重建家園和田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y89uyqsx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